衞福部在今年6月份發表107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就年齡別觀察發現,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表示,25歲以前的青少年,自殺是第二大死因。
107年度0至14歲以下自殺死亡人數為10人,15至24歲有210人,較上年分別增加6人、17人,25至44歲有1185人,較上年減少15人。我國經過多年自殺防治的努力,已經好幾年讓整體自殺死亡率掉到十大死因之外,顯示已經有相當成效,在國際上值得讓許多國家借鏡學習。然而,24歲以下青少年的自殺人數卻在增加,這個現象讓我們非常擔心,顯示我國自殺預防還有許多可以努力的空間。
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諶立中司長特別提到,15至24歲族群自殺企圖有明顯上升現象,原因大多與「一時衝動」有關,像是人際衝突、感情衝突,或是與家人的衝突,且此年齡區間也是青年期憂鬱症、躁鬱症好發年齡。教育部去年統計,103年至106年校園自殺自傷通報件數,從103年的1015件,增至106年的1588件,以大專校院學生為多。衛福部表示去年出版了《正向教養手冊》,整理出常見的教養困擾與解方, 提供情緒商數教育,可供父母免費下載。
的確,兒童的教養,情緒教育比其他的智能學習更重要,衛福部所提供的手冊針對0到3歲的教養問題。然而,孩子成長是一個變動的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需要,英國國會報告成人的精神情緒問題有50%是在15歲以前就已發生,75%在18歲以前便發生。也就是說,這兩百多位自殺死亡的青少年,和一千多有自殺、自傷行為的全國學生,相當有可能在15歲以前發現問題,給予幫助,避免後來的自殺死亡,帶給家人長期哀痛和創傷。除了提供幼兒的教育手冊,我們是不是可以做更多?

英國是自殺防治做得相當成功的國家,他們非常細膩的分層、分齡、分群眾、分族群地分析可能自殺的影響因素,並且分不同的介入策略,頗值得我們學習。我國自殺防治中心以及教育部,多年來已經累積的大量自傷、自殺青少年的資料,這些數據應該可以進行更精準的分析,去了解他們受影響的可能原因,並做不同的設計,會更有效果。原本的自殺守門員的推動,還可以更分層、分齡去教導老師及同學如何去偵測關心周遭學生的情緒問題,有哪些家庭有需要特別的輔助。
自殺防治守門員一問二應三轉介,可以做更精緻進階的同理心回應訓練,教導大家如何和有自殺意念、憂鬱傾向的人對話,尤其是親子溝通的模式上的學習。全國的家庭教育中心可以針對親子溝通的議題,提供深入的工作坊練習,加上後續的諮詢輔導,而不是只是單辦活動或一兩個小時的演講。因為溝通行為是一個長期習慣,沒辦法只是一兩個鐘頭的聽課就會改變 ,需要持續的練習。全國各宗教團體、教堂、廟宇都是很好的據點,可以推動家庭溝通教育 ,教育部以及衛福部可以給他們提供經費、訓練、教材等支持。在非洲有個國家,因為全國只有一兩名精神科醫師,他們就訓練了許多老人家學習同理心對話,做村裡的自殺防治,效果卓越。
青少年都是國家的棟樑,他們自殺的問題,突顯了心理健康亮紅燈。我們天主教的信仰,把自殺視為罪惡,也就是需要我們非常重視跟關心的地方,我們教會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投入這個議題。政府需要跨部會的合作,再結合民間資源的投入,多管道以及多模式的介入策略,才能夠發揮防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