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期518期預定活動預告暫停一周,敬請見諒。
天主教中部地區百年教堂及宗教藝術特展
天主教中部地區宗教藝術展
展期:即日起~12月11日(二)靜宜大學藝術中心
天主教中部地區百年教堂和社會在地關係-回顧與展望
展期:即日起~11月28日(三)靜宜大學圖書館1F
聖母無玷染的宗教與歷史意義座談會
時間:12月7日(五)上午10:00 靜宜大學方濟樓1F 惠三廳 …
閱讀全文→
教宗方濟各在11月8日的清晨彌撒中提醒眾基督徒要警惕「竊竊私議」的罪,明認福音的邏輯與世界的邏輯截然相反。「見證、竊竊私議和提問」教宗方濟各11月8日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講道中省思了當天《福音》提到的這3個舉動。《福音》一開始便記述耶穌的見證,指出眾稅吏及罪人們都來接近耶穌,經師和法利塞人卻竊竊私議,指控耶穌同這些罪人吃飯(參閱:路15:1-10)。
關於耶穌的見證,教宗說,這在當時的社會是一件新事,因為與罪人接觸,會使你變得不潔,好似觸摸癩病人那樣。因此,法學士們都與罪人拉開距離。教宗強調,在歷史上,無論對見證者,還是對權勢者而言,見證,從來都不是一件愜意的事,見證者還經常付出殉道的代價。但,見證正是打破常規,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使它變得更好。
因此,教會繼續不斷地作見證。那吸引人的是見證,不是言詞。不錯,言詞能幫助人,但見證更吸引人,促使教會成長。耶穌作了見證。這雖是一件新事,但也不算很新,因為天主的慈悲在《舊約》中已有記載。這些法學士們從未明白過「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歐6:6)意味著什麼。他們誦讀這句話,卻不明白什麼是慈悲。耶穌以祂自己的方式行
事,透過見證表明這慈悲。
教宗接著表示,見證也會「使你處於危險境地」。事實上,耶穌的見證引來了竊竊私議。「法利塞人、經師和法學士們彼此說:「這個人交接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路15:2)。他們不說:「這個人看來很好,因為他努力使罪人悔改。」這些人總是作負面評論,目的在破壞見證。竊竊私議是每天都在犯的罪,在大事和小事上都如此。
教宗舉例,教區之內和教區之間的爭議,也談到政治鬥爭。倘若一個政府不廉潔,就會設法以竊竊私議給對手栽贓,總是尋求誹謗和中傷。獨裁政府首先透過法律控制傳播媒體,以此開始竊竊私議,讓那些政府視為危險的人失去威信。教宗痛心,無論在個人、家庭、還是在堂區、教區和社會上,竊竊私議成了我們的家常便飯。
對法利塞人和經師們的竊竊私議,耶穌看出他們的心思,不但沒有責備他們,反而以他們使用的同樣方式,向他們提出一個問題:「你們中間哪個人有一百隻羊,遺失了其中的一隻,而不把這九十九隻丟在荒野,去尋覓那遺失的一隻,直到找著呢?」(路15:3-4)
教宗解釋道,按照常理,他們該當明白耶穌的話,可是他們卻算計起來:還有99隻,只有1隻遺失,太陽開始下山了,天已經黑了。這就是法利塞人的邏輯!這就是法學士的邏輯!他們選擇了耶穌的對立面。因此,他們不去同罪人交談,不去找稅吏,理由是:最好不讓這種人玷污了自己,他們是一種危險。我們要保持自己的潔淨。
耶穌巧妙地向他們提出問題,進入他們的疑難中,卻任由他們保留自己不正確的立場。耶穌問道:你們中間哪個人會這麼做?沒有人回答說:的確如此,人人都說:不,我不會這樣做。
教宗指出,正因為如此,他們沒有寬恕的能力,無法施予和接受慈悲。 …
閱讀全文→
教宗方濟各10月28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世界主教會議閉幕彌撒,指出「天主是年輕人,祂愛護年輕人」。在為期26天的世界主教會議結束之際,教宗勉勵眾人「聆聽」,「做他人的近人」,並「為主作見證」。
從10月3日開啟的世界主教會議第15屆常規會議,在這26天期間,一步一腳印地探討了「青年、信德和聖召分辨」的主題。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為這「攜手同行」的旅程畫上句點。與會的神長和旁聽青年,以及7千名信友參加了彌撒。
教宗的彌撒圍繞「信德旅程」中3個步驟展開,第一步是「在說話前先聆聽」,也就是成為「聆聽的使徒」。當天主日的福音中(谷10:46-52),有人聽到耶里哥瞎眼乞丐的喊叫時,不許他說話,斥責他,叫他不要呼叫。相反地,對耶穌而言,那些尋求幫助的人的呼聲,不是一種打擾,而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因此,基督徒蒙召以愛和耐心,去聆聽近人的需求,而非那無益的喋喋不休。
教宗說:「我想對青年說:如果我們並未常常傾聽你們,如果我們非但不敞開心扉,還總是對你們喋喋不休;請接受我們的歉意。你們的生命對天主而言非常寶貴,因為天主是年輕人,祂愛年輕人;你們的生命對我們來說也是極其寶貴的,甚至是我們繼續前行的必要條件。」
像耶穌那樣,做耶里哥瞎子的近人,是我們信仰之旅的第2步。耶穌問巴爾提買:「你願意我給你做什麼?」天主懷著對每個人的偏愛,設身處地幫助人。教宗說:當信仰只關注教條時,就會陷入高談闊論卻無法打動人心的危險。當信仰只關注做什麼的時候,就有可能成為道德主義,或社交的行為。相反地,信德是生命,是活出那改變我們生命的天主之愛。我們不能成為教條主義者或行動主義者;我們蒙召以天主的方式推進天主的工程;與祂緊密契合,與弟兄姊妹彼此共融,做他們的近人。
教宗邀請我們在信仰之旅中邁出的第3步,是「作見證」。關於這一點,教宗警告說,坐等弟兄姊妹尋上門來敲門,不是基督徒的作為;我們應該去尋找他們,把耶穌而非我們自己帶給他們。
教宗感歎道:「多少次,我們不是在宣講耶穌的話,而是藉祂的話散播我們的想法!多少次人們感受到的是我們機構的重擔,而非耶穌朋友般的臨在!就這樣,我們慢慢成為一個非政府組織,一個半官方的組織,而不是一個生活在上主的喜悅中、由得救者組成的團體。」
教宗最後總結道,拯救巴爾提買的信德,不在於他關於天主的明確想法,而在於他尋求天主,願意與主相遇。感到自己需要得救是信仰的起點。信德的關鍵在於相遇,而非理論。
以「讓所有人都如基督一樣被接納」為主題,病患之友會的秋季靈修座談於10月13日(法蒂瑪聖母顯現紀念日)在風光明媚的陽明山天主堂舉行,有來自花蓮、宜蘭、桃園、大台北等地的祈禱室及善終祝禱團42位志工參與,其中包括內湖三總的湯燕芬和黃翠芳修女。整天活動有3部分:知己知彼共融座談、彌撒和靈修講座,由於流程順暢、和諧溫馨,讓志工們都獲致彼此鼓舞和充電滿滿的效果。
指導神師林吉雄神父在會前禱及彌撒中分別強調「呼求聖神帶領」及「天主是愛」:志工們能將天主的愛帶給病患和家屬,是因為在聖神感動下,已將聖言實踐在生活中,把病屬們視為耶穌的化身去陪伴、去服事,所以大家都是有福之人,如同彌撒福音中耶穌說的:「那聽天主的話而遵行的人,更是有福!」(路11:28)希望能將這福分――
「天主是愛」,擴大分享,帶給更多的人平安喜樂!
病患之友會理事長黃金瑜弟兄在座談中指出,祈禱室或祝禱團的三腳架「神師、志工和醫師」缺一不可。有神師指導,有服務熱誠的志工,再加上醫院裡的醫師協助,祈禱室或祝禱團在醫院的立足才能穩固,服務才能更持久、更徹底。
由於病患之友會明年初即將進行會員代表及理監事改選,希望藉共融座談,能尋覓或得到推薦人選,所以理事長邀請與會全體一一自我介紹及分享,讓大家暢所欲言。其中不乏志工談到自己的服務遇上低潮時,是受到其他志工的榜樣激,才能反轉持續的。例如來自花蓮的姊妹就見證說,自己是受了姜捷姊妹(成功聖母聖心堂善終祝禱團長、天主教周報副總編)的10分鐘分享所感動而參加的;內湖三總祈禱室的姊妹也見證自己受到黃翠芳修女感動,因而願意持續擔任病探志工。許多兄姊則以數十年的志工經驗分享成敗得失,提供彼此的參考借鏡。潘伶傑常務理事則特別感謝前任理事長楊景明弟兄,因他4年前帶領兩輛遊覽車人馬參加花蓮醫院祈禱室落成祝聖禮,大大鼓勵了花蓮的兄姊們。
上午的活動,在虔誠參與彌撒及團體喜樂合照後結束。用完午餐,先自由瀏覽陽明山聖堂附近風光,接著開啟了下午的靈修講座,由華山救世主堂主任司鐸、基督活力運動台北分會指導神師――程若石神父,就教宗方濟各今年9月8日在梵蒂岡接見本篤會國際聯合會專題討論會的120位與會修女的討論會主題「讓所有人都像基督一樣受到接納」,耶穌在聖經》中的舉例故事都是精緻的,例如善心的撒瑪黎雅人,他的「遂上前」即時行動力,開啟了救人的善行義舉,為傷者倒上油和酒,表達了溫柔與關懷、包紮與治療。聖母訪親的記載,也是「遂上前」的表現。 …
閱讀全文→
今年11月24日將舉行九合一地方選舉及公民投票,《公民投票法》去年修正後,大幅降低提案、連署及通過的門檻,已於今年1月公布施行,促使今年九合一選舉合併舉行公民投票的提案大增。
所謂公民投票簡稱公投,又稱複決或全民公決。按維基百科的解釋,公投是由全國或者某地區的全體人民投票決定某些問題,例如選擇一個統治者或政府,是否與他國組成聯邦或合成一個國家,決定國家政策的制定與修改或廢除等。在公民投票中,主要是通過投票去確定某種政府形式或者某種行動的合法性,諸如領土主權變更、政府單位調整、爭議性的道德問題、政治問題。
天主教會在梵蒂岡第2屆大公會議的《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中,鼓勵教友自由、積極參與政治;參與政治,不僅是制定基本法律、擔任公務員、管理國家政務,教會提醒所有教友,運用自由投票的權利和義務,保障個人人性尊嚴、促進公共福利。
11月24日投票日,我們有幸能夠運用選票選出符合我們基督徒良心及福音價值觀的地方首長與各層級民意代表,還加碼有全國性的公民投票。公民投票,人民不需要藉著民意代表間接參與意見,而是人民直接藉著投票表達自己對於重要法律或政策表達立場是同意或是不同意,以供立法院未來尊重直接民意去審議,再由總統及相關機關處理。而今年公投的各項提案都密切影響我們家庭、婚姻、環境、食物等價值觀和生活。
九合一選舉是對戶籍所在地的縣市長、縣市議員或是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村里長、或是直轄市的原住民區長及區民代等投多種票,今年公投提案很多,因此,合併投票會很複雜,而且很費時間。我們懇切邀請及呼籲所有教友,不要棄權,還更要重視此次選舉的神聖任務。
男女修會會長聯合會籲請教友們,從現在起開始發揮權利與責任,充分了解候選人的價值理念、執行力與一貫性;同時,努力去理解與分析各項公投提案的論述及對個人、家庭、社會環境與世代的影響及後果。教會尊重個人依照理念所選擇政黨、政治團體的方向,也請主內肢體也要有自由超越黨派,秉持基督徒良心與福音價值觀,在信仰基礎上去投神聖的票,發揮基督徒的公民參與責任。
地點:內湖美麗華5樓摩天廣場
時間:2018/10/20(六)下午3:16
演出;入圍金曲獎歌手–徹摩
金曲獎歌手–桑布伊
Sirens藍色警報人聲樂團
主辦:天主教之聲傳播協會
承辦:Vocal Asia人聲樂集
協辦:天主教博愛基金會,光啟社,美麗華百樂園 請分享給你的群組朋友 …
閱讀全文→
親愛的青年人,我想和你們一起深入思索我們從基督那裡所領受的傳教使命。在此我不僅要對你們說話,也要對所有在教會內以天主子女的身分,活出非比尋常而又冒險犯難的人生的基督徒們說話。我之所以要透過這次與你們的交談向所有的人發言,是因為我確信:當我們對基督的信德向著祂所託付給我們的傳教使命開放時,將永保長青。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世時,經常流露對青年人宏大的愛和關懷;他曾說過:「傳教使命重新煥發信德。」
(《救主的使命》2)
即將在10月(傳教月)於羅馬舉行的世界主教會議,正提供我們一個機會,在信仰的光照之下,更完全的了解:主耶穌想要對你們青年人說什麼?祂又要透過你們,向所有的基督信仰團體說什麼?
人生就是傳教使命每一個男人和女人,都是一份傳教使命;我們是為此而生活在這世界上。「被吸引」和「被派遣」這兩種不同的動態,讓我們的心感受到由愛所生的內在力量,尤其當我們還年輕的時候,更是如此;它們給我們的未來提供應許,為我們的生命帶來方向。青年人比任何人都更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對我們的推進和吸引。喜樂地活出我們對這個世界所應負的責任,是一項極大的挑戰。我清楚知道青年人人生中的光明與黑暗;當我回想我的青年時期和我長大成
人的家庭時,我記起了我的盼望所帶來的力量――我期待擁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我們身處這個世界,並非出於我們自己的選擇;正因如此,使我們隱約意識到,原來有一個至關重要的行動,已先於我們發生,而使我們存在。我們每一個人都受召思索此一事實:「在這世上我就是傳教使命;我是為此而在這世界上。」
(《福音的喜樂》,273) …
閱讀全文→
耶穌會中華省金慶會士暨頤福園成立30周年慶祝活動於9月29日上午10時在輔仁聖博敏神學院舉行,來自聖家堂與古亭耶穌聖心堂的兩個獻唱聖詠團早早抵達神學院聖堂練唱,優美的歌聲響遍神學院;儘管斜風細雨,天候微涼,依舊擋不住絡繹抵達教友的熱情,神學院的聖堂很快地就坐滿了人,連走道、川堂都排滿了臨時座椅,場內氣氛非常熱鬧。
今年有11位已屆耄耋之齡的神長接受金慶祝福,除了陳宗舜神父及弘宣天神父慶祝晉鐸50年外,還包括余理謙神父、潘振國神父與馮德山神父(領受鐸品60年)、陳禮耕神父(領受鐸品60年、入會60年)、李安德神父(領受鐸品60年、入會75年)、沈賚伏神父與張宇恭神父(入會60年)、劉勝義神父與陳瑾璋神父(入會75年),這些神長們奉獻一生的精神令人敬佩,其中5位神父目前已住進頤福園。
座落在輔仁聖博敏神學院內的聖若瑟頤福園於1988年在羅光總主教祝聖下落成啟用,主要是耶穌會為照顧傷病及老年會士,至今已30年,在這靜謐的園內,已有上百位會士弟兄在此接受照護。人生無論深廣 天主都記掛慶祝活動在輔仁聖博敏神學院團體院長詹德隆神父帶領大家會前禱開始,活動首先觀看了耶穌會通訊傳播中心特別為這11位神父製作的回顧影片,以及頤福園吳瑛蘭主任製作的頤福園介紹,不少在場的教友觀看後,眼中泛著淚光,誠如影片中所說,人的一生可能很長,長到漫無盡頭,但人生也很短,有如白駒過隙,有的人生命豐富多彩,寬廣無限,有的人生活樸實,深刻雋永,但無論是深是廣,天主都記掛著每一個人。
耶穌會中華省省會長周守仁神父也特地從香港飛來參加,他感謝大家的支持。他說,在耶穌會的眾多會士裡,有些人很出名,有些人默默奉獻,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才華,天主創造我們,因此我們也可以透過這些不同神父的美善、努力及慈愛,看到天主豐富的面貌。
在慶祝活動中,晉鐸50周年的陳宗舜神父及弘宣天神父分享感言,陳宗舜神父因為身體不適,他的感言由詹德隆神父代為宣讀,陳神父表示,在他擔任神父的50年中,天主將他的貧窮變成富裕,將他的軟弱變成堅強,他還發現天主賜給他的與他本來就有的很不相襯,而天主就是這樣選擇了他;在50年的司鐸牧靈工作中,他一直祈求聖德,也準備永生,他也期望在這條路上,要很勇敢地把這個信仰具體化,讓我們所接觸的人都能接受這個信仰。
陳宗舜神父在神學院教授教會歷史,並負責神學院圖書館,但他最喜歡做的事則是向慕道者講授信仰,根據保守統計,在他47年的道理福傳中,大約有1000人在跟著他聽道理之後領洗。目前在中央研究院擔任研究助理的鍾筱妤說,當初她在保祿書店的修女介紹下,每周固定1天在下班後,晚上從南港到輔大跟陳神父聽道理;她說,陳神父的道理講得非常生動活潑,一點也不沈悶,而且會讓人打從內心,將道理融入生活中。
另外,被許多教友暱稱為「老弘」的弘宣天神父分享感言中說,他自1968年來到台灣,在新竹晉鐸至今,他感受到許多人對他的信任,這份相信及友誼帶給他很大的喜樂,也讓他始終心懷感激。天主教博愛基金會董事范姜群暐說,以前在大學時,弘神父會約他們談話,但大家總有許多不同的藉口想要躲避,但道高一尺,老弘總是魔高一丈,而且老弘很少找女同學談話,因此每每引起基督生活團中的女生抱怨,但老弘的說詞是,我幫你們訓練未來的丈夫啊!弘神父為了照顧這些大學生,總是全台灣跑透透,因此他的羊群總喜歡戲稱老弘是台灣「省長」。
在慶祝活動之後是感恩彌撒,由耶穌會中華省會長周守仁神父主禮,40多位神父共祭,另外,還有住在頤福園的高齡神長也共襄盛舉,包括9位神父坐在輪椅上,彌撒前,青壯派的裴育聖神父特別為這些年長的弟兄披上彌撒用的紅色領帶,令人感動。彌撒中,詹德隆神父講道時說,在頤福園慶祝成立30周年之際,我們看到許多住在這裡的神父,他們走過了很長的人生道路,他們熱心福傳,奉獻一生,我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永生的種子。
輔仁大學前副校長胡僑榮表示,這些值得敬佩的耶穌會神父們走過輝煌的人生後,進入頤福園休養,最後安息在彰化靜山,就好像是一條朝聖之路(Camino …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