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頂端

分類:教會訊息

教宗三鐘經:別對他人吹毛求疵,卻要效法上主的耐心

更新於 作者

教宗主持三鐘經 (Vatican Media)


使徒的行動不該是「壓抑惡人,卻要拯救他們」。這是教宗方濟各7月19日中午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指出的道路。教宗表示,這無關虛偽的寬容,而是浸潤著慈悲的正義。

(梵蒂岡新聞網)「好種子和莠子代表的不是抽象的善與惡」,而是「我們這些可以跟隨天主或魔鬼的人類。」教宗方濟各7月19日主日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如此清楚明白地論及當天主日福音中的比喻。在這段比喻裡,天主在田裡撒播好種子後,魔鬼趁著黑夜,暗地裡撒下莠子(參閱:瑪十三24-43)。

教宗邀請眾人效法上主的目光,在僕人們想要趕緊拔除雜草時,懂得守護在雜草之間的好麥子。教宗指出,「惡,當然要予以抵拒,但是惡人卻要耐心以對。這不是暗藏模稜兩可的虛偽寬容,而是由慈悲所緩和的正義。耶穌若是來尋找罪人,更勝於尋找義人;祂如果是先來照顧病人,而後照顧健康的人,那麼祂門徒的行動就不該壓抑惡人,卻要拯救他們。在那裡,存在著耐心」。 …

閱讀全文

聖座教義部公布有關處理性侵案程序的指導手冊

更新於 作者

聖座教義部


聖座教義部公布指導手冊,依序指引所有調查聖職人員侵犯兒童案真相的負責人員。

(梵蒂岡新聞網)聖座教義部7月16日公布了一份指導手冊,精確又及時地回應在性侵案件處理程序方面的常見問題。這份指導手冊有30多頁,分為9大章;內容針對處理聖職人員侵犯兒童案的若干程序要點,回答主要問題。這文件既非規範,也不是新的法律條文,而是一項工具,旨在協助教區教長和法務人員採取具體的教會法律行動來應對「較重大的罪行」。「對整個教會而言,『較重大的罪行』是一道又深又痛的傷痕,需要妥善治療」。

先前,世界各地主教團主席於2019年2月在梵蒂岡開會時,要求提供相關指引,聖座這份指導手冊因此問世,並起名為「1.0版」,因為日後預計會按照當下法規和聖座教義部的行事慣例,定期調整手冊內容。本文件回答的若干問題包括:構成罪行的元素,如何推展事先調查,有哪些可採取的懲戒訴訟程序等等。這些問答再三援引現行法規、《保護聖事的神聖性》手諭,以及《你們是世界的光》手諭。《保護聖事的神聖性》手諭由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於2001年首次頒布,本篤十六世教宗於2010年加以修訂;《你們是世界的光》手諭則由教宗方濟各於2019年頒布。

聖座教義部的指導手冊特別提出了四大需求:首要之務便是保護人。教會當局應當「盡力讓假定的受害者及其家屬得到有尊嚴的善待和尊重」,必須通過「特別服務等方式」,予以「接納、聆聽和陪伴,並且視個案而定,在靈性、醫療和心理方面提供援助」。手冊強調,「被控告的人也可以得到同等對待」。

手冊提出的第二個層面是,教區教長務必謹慎又精確地核實有關假定侵犯案件的每個信息。即使沒有正式的舉報,即使消息是在大眾傳媒,包括社交網絡上流傳,即使消息來源不具名,文件建議依然要仔細評估每個所得的信息,並深入研究。聖事的保密性當然始終有效:在這種情況下,聽告解的司鐸必須說服懺悔者通過其它渠道舉報假定的侵犯案件。 …

閱讀全文

聖嘉彌祿的服務精神激勵醫療衛生工作者投身於使命

更新於 作者

靈醫會會祖聖嘉彌祿


一部名為《在危機中的生命》的紀錄影片於7月14日聖嘉彌祿瞻禮日發行上映,該影片再現衛生工作者的主保聖嘉彌祿看護病患的神恩,以激勵他們在疫情大流行期間為所有病患服務的犧牲精神。

(梵蒂岡新聞網)教會每年7月14日紀念聖嘉彌祿(San Camillo de Lellis)瞻禮日,聖嘉彌祿是病人、衛生工作者和醫院的主保聖人。和平電視臺與靈醫會西西里-那不勒斯(Siculo-Napoletana)會省聯合製作的紀錄片《在危機中的生命:聖嘉彌祿的角色》(Vite …

閱讀全文

尼日利亞教會與政府同心協力打擊人口販運

更新於 作者

尼日利亞婦女


非洲尼日利亞最近幾個月以來人口販運及強暴等罪行有增無減。為此,該國教會與政府人士近日在首都阿布賈會晤,並決定展開合作,遏止這種現象,向人民宣導這種可怕罪行的嚴重性。

(梵蒂岡新聞網)尼日利亞天主教會與政府決定攜手打擊人口販運及強暴等罪行:該國國家禁止人口販運機構(Naptip)總幹事歐卡東里(Julie Okah-Donli)7月13日會見西非地區主教團主席、尼日利亞阿布賈總主教凱伊加瑪(Ignatius Kaigama)。西非地區主教團(Recowa-Cerao)網站表示:「會晤旨在啟動國家與教會可能的合作,同心協力打擊人口販運和強暴行徑。」

事實上,尼日利亞最近幾個月性暴力的案件明顯增加,光是今年1月至5月就發生了717起案件,其中若干受害者因而喪生。民眾日前上街抗議,並使用「我們感到厭倦」(#WeAreTired)的話題標籤,要求伸張正義,盡速採取措施來遏止如此罪行。關於這點,凱伊加瑪總主教在會見歐卡東里時,重申了教會與政府合作的意願,並強調「強暴不只是個罪,更是個刑事罪行。天主教會樂意與國家禁止人口販運機構合作,剷除這個威脅」。 …

閱讀全文

教宗捐助巴西原住民的一台呼吸機已經抵達目的地

更新於 作者

比塔爾主教在巴西帕拉州的野外醫院前方


教宗方濟各捐助給巴西4台呼吸機,其中送給原住民的一台已經抵達帕拉州的野外醫院,幫助他們對抗新冠病毒。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捐助給巴西4台呼吸機,其中的一台和溫度計一起於上個主日7月12日抵達帕拉(Pará)州的野外醫院(Hospital de Campanha),由醫院所屬地區馬拉巴(Marabá)教區主教比塔爾(Vital Corbellini)轉交給醫院負責人。致贈呼吸機的典禮於隔天週一上午舉行。這所醫院為感染新冠肺炎的原住民患者設有10張床位,其中的兩張已經占用。 …

閱讀全文

全世界飢餓人數會增加1.3億:聖座要求世人團結互助

更新於 作者


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影響會使全世界缺乏糧食的人口增加1.3億,聖座對此提出增加國際合作、採行幫助小型生產者的政策和減少營養豐富食品的價格。

(梵蒂岡新聞網)2019年將近6.9億人忍飢挨餓,比2018年增加了1千萬人,並在過去5年裡增加了6千萬人。聯合國糧農組織在7月13日發表的報告中指出了上述數據。對於在世界範圍內消除飢餓和營養不良這一既定目標進展的研究,這份《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是最具權威性的全球性監測結果。

報告指出,“全世界領導人作出消除飢餓、糧食不安全和所有形式的營養不良的承諾已經過去了5年,但我們為實現定於2030年之前實現的這一目標仍然遙遙無期”。關於糧農組織的這份報告和加强國際合作的必要性,聖座常駐聯合國糧農組織觀察員奇卡(Fernando Chica Arellano)蒙席向本新聞網表示,這份報告明確指出我們距離戰勝世界上飢餓的目標是多麽遙遠,“我們沒有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奇卡蒙席說,從這些數據的評估來看,2015年作出的承諾並沒有取得實際進展。現在我們面臨兩種處於危急情況的人,即缺乏營養的人和因營養不良而患病的人,例如過多攝取不健康的脂肪和有害食物。奇卡蒙席特別提到兒童的情況,强調進行適當營養教育的重要性。他說,教宗方濟各在《願祢受讚頌》通諭中論述與環境相關的各種問題時,也談到這個現象。

面對全世界飢餓人數增加的現象,聖座常駐糧農組織觀察員指出一些可行的道路。他說,首先需要加强國際合作,確保在世界上實行團結互助,為擊敗貧窮、不平等和不正義而奮鬥。“我們需要公正的政策”。此外,我們也可採行具體的策略,即支持小型生產者、減少營養豐富食品的價格。奇卡蒙席最後提醒道,營養不良問題顯然與貧窮問題緊密相連。

巴西:“教宗方濟各醫院船”加入抗擊新冠疫情行列

更新於 作者

巴西正努力遏制新冠疫情大流行,“教宗方濟各醫院船”也不遺餘力地加入抗擊的行列。近一年來,這艘船沿著亞馬遜河航行,為沿岸地區和亞馬遜雨林居民提供醫療-衛生援助。

(梵蒂岡新聞網)巴西正齊心合力地遏制新冠疫情大流行,自5月以來,該流行病在該國每天奪去約1千人的性命。值此嚴峻時刻,以“教宗方濟各”的名字命名的醫院船也加入了抗擊疫情的行列。近一年來,這艘醫院船為亞馬遜河沿岸和亞馬遜雨林70萬人帶去醫療-衛生援助。據拉丁美洲主教團委員會(CELAM)的網站稱,醫院船協調小組成員索薩(Joel Sousa)修士在一次採訪中指出,“這醫院船已經創造了奇跡,為沿岸居民的生活帶來了健康和希望”。

索薩修士接著表示,在此衛生緊急情況中,“我們不能不與新冠疫情抗衡。為此,我們特別進行了人員的重組,與醫療專業人員和特定的醫療援助一起來應對新冠疫情大流行”。船上的工作人員除了給當地居民進行第一階段的治療,還讓他們提高對疫情的認識。索薩修士最後稱,“我們主要負責治療的是有流感症狀的人和輕度的新冠病毒個案。醫生進行會診,而我們則負責分發藥物”。

“教宗方濟各醫院船”長達32米,船上有23位醫療領域的專業人員,並設有各種醫療服務,諸如乳房X光檢查、超聲心電圖、手術室、化驗室、藥房、疫苗接種室、眼科和牙科等等。這項計劃的發起者是帕拉州的奧比多思(Óbidos)教區主教巴爾曼(Bernardo Bahlmann)和在里約熱内盧開辦醫院的亞西西聖方濟各團體的會士們。2019年7月,這艘船正是從奧比多思啟行。自那時起,它為亞馬遜河沿岸的許多城鎮提供了4.6萬項服務。

教宗方濟各對這項“醫院船”的創舉給予了支持,他透過教宗賑濟所所長克拉耶夫斯基(Konrad Krajewski)樞機,向醫院船贈送了一台超聲波機器。此外,去年8月,當醫院船抵達貝倫(Belém)時,教宗向參與這項創舉的人致函表達謝意。他在信函中提到,教會蒙召“成為一所‘戰地醫院’,無條件地接納所有人”。透過這項創舉,教會如今也以“水上醫院”的形式臨在。如此一來,“如同耶穌在水上行走、平息風浪和堅固門徒們的信德那樣,這艘船將為被遺棄和需要幫助的男女帶去精神慰藉和安詳”。

設立醫院船的計劃始於2013年,當時教宗方濟各在巴西世青節的機會上探訪了亞西西聖方濟各團體在里約熱内盧開辦的醫院。教宗探訪醫院的那一天是2013年7月24日,他詢問在場會士,他們是否也臨在於亞馬遜地區,一位會士說還沒有。教宗立即表示:“那麽,你必須去那裡!”在與帕拉州達成協議後,建立這艘“醫院船”的計劃得以實現。

生活的榜樣與見證

更新於 作者

依據《天主教周報》592期報導指出,新任台北總教區鍾安住總主教,將展開各鐸區牧靈訪問,更要聆聽青年的聲音,他表示:台灣教會青年的熱情活躍有目共睹,惟看重物質的世俗潮流也影響青年教友的靈性生命,另一方面教會也需應該自我反省;誠如教宗所說:「不是青年遠離教會,而是教會遠離青年;為此鼓勵牧者效法耶穌基督,在青年工作上下工夫。」為聆聽青年的心聲,鍾總主教向青年發出公開信,邀請青年透過電郵直接說出他們的渴望:一是想要向鍾總主教說的話,一是教區應優先執行的事。這種開放渴望「由下而上」的決策,容納不同聲音的謙虛胸懷,為教區帶來嶄新氣象。

全球受到新冠病毒無情地侵襲下,防疫與醫療人員展現守護生命的專業精神,博得民眾的支持與欽佩;如在武漢中心醫院工作的李文亮醫師忠於專業工作與個人良知,無畏官方控制而首先吹哨向醫療同儕發出類似SARS病毒人傳人的警示,及時引起注意而應變,特別他忠於醫療崗位而受到感染而犧牲,在不捨哀傷外,令人看到真實的榜樣。台灣民眾也在優異的團隊、透明的資訊與各種有力的防疫作為之下,得到全民的合作防疫,使台灣一步步走過疫情的風暴;防疫人員受到民眾讚賞,更多醫療人員默默在各自崗位上,為收治疑似病患或治療確診病人,穿著防護衣、N95口罩與必要防護裝備,忍受防護衣內的悶熱與臉部皮膚傷害,忠於職守的付出,也是這次疫情中的英雄,成為台灣社會的模範。在歐美疫情嚴重的國家的醫療人員,更是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對加護病房的病人不離不棄,見證主耶穌的捨己大愛,讓人看到天主的臨在;眾多的生命故事與見證最能吸引青年,讓青年欽佩與追隨。

耶穌在《若望福音》中對尋找生命方向與意義的門徒說:「你們來看看吧!」門徒不只是看到耶穌具有權威的宣講與教導、顯奇蹟、治病與驅逐魔鬼,更深刻受到這位上主忠實僕人的榜樣的吸引。年輕人具有崇高的理想與熱情,常為社會注入活力,但現實社會未必肯接納他們,因為他們常渴望改變,為社會帶來衝擊;台灣教會牧者習以家長父權式的牧靈方式,所表達的信仰語言不容易被青年教友理解,溝通方式也常由上而下,青年除了期待教會牧者進入社會、參與社會外,並以現代的信仰語言向教會也向社會宣講,另一方面青年最大的渴望,是在牧者身上看到真實追隨耶穌的榜樣與見證,並以耐心陪伴他們走信仰的道路。

青年渴望的牧者並非完美無缺的,而是如同門徒們都有人性的軟弱面,但願意忠於初心,即他們最初追隨耶穌的聖召;雖然知道個人的有限與不足,依然在祈禱中奉獻、並獲得力量,懷著信心與希望,效法耶穌的榜樣照顧耶穌託付的羊群,並聆聽羊群的需要與聲音;在其他專業上尊敬各行各業的專家,並為了羊群的需要,願意聆聽、願意學習或承認自己的不足,但不因此而失去人的溫度,有接納人的胸懷,進一步陪伴教友同行,一起尋找天主的旨意。
我們也不難發現,有些牧者在管理堂區或牧靈工作上,不知不覺地成為CEO或專業經理,追求個人目標的實現,身上失去羊的味道。另在教區或堂區管理工作,以及教會興辦的慈善工作上,常傳出牧者聽信近言而失去平衡的判斷,面對工作分配或勞資爭議事件時,未能按法律與福音精神處理,造成不公不義,牧者在講道台所宣講的,未必在生活中實踐。
我們衷心期待在新任鍾總主教的領導風範之下,跟隨主耶穌的召喚:「你們來看看吧!」祈願所有牧者實踐所宣講,在生活中成為真實的榜樣與見證,方能與青年交談,培育青年,並陪伴青年同行,使教會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