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頂端

預防青少年自殺 我們可以做更多

衞福部在今年6月份發表107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就年齡別觀察發現,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表示,25歲以前的青少年,自殺是第二大死因。
107年度0至14歲以下自殺死亡人數為10人,15至24歲有210人,較上年分別增加6人、17人,25至44歲有1185人,較上年減少15人。我國經過多年自殺防治的努力,已經好幾年讓整體自殺死亡率掉到十大死因之外,顯示已經有相當成效,在國際上值得讓許多國家借鏡學習。然而,24歲以下青少年的自殺人數卻在增加,這個現象讓我們非常擔心,顯示我國自殺預防還有許多可以努力的空間。
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諶立中司長特別提到,15至24歲族群自殺企圖有明顯上升現象,原因大多與「一時衝動」有關,像是人際衝突、感情衝突,或是與家人的衝突,且此年齡區間也是青年期憂鬱症、躁鬱症好發年齡。教育部去年統計,103年至106年校園自殺自傷通報件數,從103年的1015件,增至106年的1588件,以大專校院學生為多。衛福部表示去年出版了《正向教養手冊》,整理出常見的教養困擾與解方, 提供情緒商數教育,可供父母免費下載。
的確,兒童的教養,情緒教育比其他的智能學習更重要,衛福部所提供的手冊針對0到3歲的教養問題。然而,孩子成長是一個變動的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需要,英國國會報告成人的精神情緒問題有50%是在15歲以前就已發生,75%在18歲以前便發生。也就是說,這兩百多位自殺死亡的青少年,和一千多有自殺、自傷行為的全國學生,相當有可能在15歲以前發現問題,給予幫助,避免後來的自殺死亡,帶給家人長期哀痛和創傷。除了提供幼兒的教育手冊,我們是不是可以做更多?

英國是自殺防治做得相當成功的國家,他們非常細膩的分層、分齡、分群眾、分族群地分析可能自殺的影響因素,並且分不同的介入策略,頗值得我們學習。我國自殺防治中心以及教育部,多年來已經累積的大量自傷、自殺青少年的資料,這些數據應該可以進行更精準的分析,去了解他們受影響的可能原因,並做不同的設計,會更有效果。原本的自殺守門員的推動,還可以更分層、分齡去教導老師及同學如何去偵測關心周遭學生的情緒問題,有哪些家庭有需要特別的輔助。
自殺防治守門員一問二應三轉介,可以做更精緻進階的同理心回應訓練,教導大家如何和有自殺意念、憂鬱傾向的人對話,尤其是親子溝通的模式上的學習。全國的家庭教育中心可以針對親子溝通的議題,提供深入的工作坊練習,加上後續的諮詢輔導,而不是只是單辦活動或一兩個小時的演講。因為溝通行為是一個長期習慣,沒辦法只是一兩個鐘頭的聽課就會改變 ,需要持續的練習。全國各宗教團體、教堂、廟宇都是很好的據點,可以推動家庭溝通教育 ,教育部以及衛福部可以給他們提供經費、訓練、教材等支持。在非洲有個國家,因為全國只有一兩名精神科醫師,他們就訓練了許多老人家學習同理心對話,做村裡的自殺防治,效果卓越。
青少年都是國家的棟樑,他們自殺的問題,突顯了心理健康亮紅燈。我們天主教的信仰,把自殺視為罪惡,也就是需要我們非常重視跟關心的地方,我們教會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投入這個議題。政府需要跨部會的合作,再結合民間資源的投入,多管道以及多模式的介入策略,才能夠發揮防治的效果。

信仰之旅6月29日發表會

讓人萬分期待的慕道班優質教材《信仰之旅》30集影音節目,6月29日周六上午在大坪林聖三堂舉行發表會,聖言會孔律德神父致歡迎詞並帶領會前禱,也特別說明在聖伯鐸與聖保祿宗徒節日,以兩位宗徒為標竿,舉辦這場發表會特別充滿了福傳的恩寵。

嶄新福傳方式──現代化的影音教學《信仰之旅》的拍攝,最早由天主教之聲傳播協會的第3-4屆理事長姚凌森弟兄發想,他回首當年特別表達滿心感謝:「《信仰之旅》的完成值得感恩,這部華人首部慕道班影音輔助教材,在耶穌會、光啟社與天主教之聲的共同合作下,結合了神父、修女與平信徒的共同努力,結出美好初果,特別感謝兩年前逝世的丁松筠神父對此部教學影集的付出,相信他在天上會為我們祈禱; 同時感謝深坑隱修院保拉姆姆長期代禱,深信這套30集的影音教材,將為台灣與華人教會的福傳帶來光明的一頁。」
接續,由第5-6屆理事長黃金瑜弟兄簡短致謝:「這是個非常重要的計畫,歷經兩屆理事長及三個單位一起合作,經過4年深耕,耗資500餘萬元完成,感謝許多恩人的支持與奉獻,感謝許多人遠從花蓮、新竹、嘉義、台中各教區來參與發表會,這是對天主教之聲最好的支持。」
光啟社馬紹.阿紀社長也感性致詞:「早在5年前就從丁松筠神父身上,看到他盡心盡力投身於媒體福傳方式的轉型,宗教、社教與文教是光啟社新媒體廣義福傳的方向,因此衍生出《信仰之旅》、《哈囉教宗OH MY GOD》、《郎世寧》與即將播出的《利瑪竇傳》等與各教區合作的好節目。面對媒體環境的改變,光啟社一定要成為華人影音福傳很重要的機構;感謝光啟社的仇擁梅製作人、潘汝南導演、年輕的主持人阿展與小語,小語也是光啟社網路直播節目《聽天使在唱歌》的主持人,欣喜他們都為光啟社注入了媒體福傳的能量。」
《信仰之旅》在現任理事長蘇誌郎弟兄手中完成,他特別感謝天主,也謝謝姚、黃兩位前理事長,由於他們的含淚播種,才有現在的含笑收割。此外也衷心感謝丁松筠神父與饒志成神父讓這部影集在開拍初期接受挑戰,讓節目雛型能具體呈現;更感謝饒志成神父擔任總會的輔導神師。」饒神父在接受總會神師的重擔後,表達感謝與高興之情說:「這部影片將對華人慕道有極大助益。希望大家在經濟許可範圍下,支持天主教之聲的福傳志業。」
潘汝南導演細說從前:「當年曾與丁松筠神父在六四事件敏感時期赴大陸拍攝《勁草》描述大陸信友的實際信仰環境。而今剛好在自己讀經時,以慕道者的心境,執導拍攝《信仰之旅》,過程中有極大幫助,相信對未來使用的慕道班,也會是最好的代禱與幫助。」
4 …

閱讀全文

「我們彼此都是一身的肢體」

教宗方濟各第53屆世界傳播日文告

「我們彼此都是一身的肢體」
從社群網路團體到人類全體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自從網際網路發達以來,教會就不斷致力予以推廣,將之善用,以促進人際的交流相會與人類整體的團結互助。藉由本文告,我想再次邀請你們眾人一起省思我們每個人處於各種人際關係中所憑藉的根基及其重要性,並在面臨當前通訊傳媒發展之下排山倒海而來的挑戰時,重新發現人性的渴望:不想被隔絕、受冷落。
「網路」與「團體」的比喻今日媒體無孔不入,已與日常生活難以切割。網路如今是當代最有力的一項資源,它是我們共享的資源,成為各類知識和各種關係的泉源,這在過去實在令人難以想像。然而,關於科技發展對其內容的產出、流通及使用等過程所帶來的巨大改變,許多專家也強調因此而形成的諸多風險,即對全球真新聞的蒐集和共享造成威脅。儘管網際網路足以代表通往知識的寬門闊路,然而事實證明,它也是最為假新聞所充斥的管道之一,更有許多事件的發生與人際關係,在這裡遭到蓄意及有目的性地扭曲,而成為用來抹黑的工具。
我們必須承認,所謂的社群網路,雖然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彼此重新認識和相互支持,同時卻也為了謀求政治和經濟利益,操弄個資,罔顧對人與人權的尊重。數據顯示,在青年人當中,每4個人就有1個人曾經遭到「網路霸凌」。
在這般錯綜複雜的情境之下,再次思考「網際網路」發源的基礎──「網路」這字彙隱喻性的意義,為重新發現其正向潛力會有所助益。「網路」的圖像令我們思索:它雖然缺乏中心,結構不分層級,也沒有承上啟下的組織,卻擁有龐多的線索和通路、繁複的交會和連結,以確保其安穩牢固。「網路」因其所有組成份子共同承擔、各司其職而發揮效用。
從人類學的觀點來看,「網路」的隱喻令人聯想到另一個饒富意義的圖像:「團體」。
一個團體如果能團結一致,充滿信心,追求共同目標,力量會更強大;若能慎用語言,彼此聆聽、相互對談,這個團體將成為一個交相支持的網路。 …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