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自從網際網路發達以來,教會就不斷致力予以推廣,將之善用,以促進人際的交流相會與人類整體的團結互助。藉由本文告,我想再次邀請你們眾人一起省思我們每個人處於各種人際關係中所憑藉的根基及其重要性,並在面臨當前通訊傳媒發展之下排山倒海而來的挑戰時,重新發現人性的渴望:不想被隔絕、受冷落。
「網路」與「團體」的比喻今日媒體無孔不入,已與日常生活難以切割。網路如今是當代最有力的一項資源,它是我們共享的資源,成為各類知識和各種關係的泉源,這在過去實在令人難以想像。然而,關於科技發展對其內容的產出、流通及使用等過程所帶來的巨大改變,許多專家也強調因此而形成的諸多風險,即對全球真新聞的蒐集和共享造成威脅。儘管網際網路足以代表通往知識的寬門闊路,然而事實證明,它也是最為假新聞所充斥的管道之一,更有許多事件的發生與人際關係,在這裡遭到蓄意及有目的性地扭曲,而成為用來抹黑的工具。
我們必須承認,所謂的社群網路,雖然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彼此重新認識和相互支持,同時卻也為了謀求政治和經濟利益,操弄個資,罔顧對人與人權的尊重。數據顯示,在青年人當中,每4個人就有1個人曾經遭到「網路霸凌」。
在這般錯綜複雜的情境之下,再次思考「網際網路」發源的基礎──「網路」這字彙隱喻性的意義,為重新發現其正向潛力會有所助益。「網路」的圖像令我們思索:它雖然缺乏中心,結構不分層級,也沒有承上啟下的組織,卻擁有龐多的線索和通路、繁複的交會和連結,以確保其安穩牢固。「網路」因其所有組成份子共同承擔、各司其職而發揮效用。
從人類學的觀點來看,「網路」的隱喻令人聯想到另一個饒富意義的圖像:「團體」。
一個團體如果能團結一致,充滿信心,追求共同目標,力量會更強大;若能慎用語言,彼此聆聽、相互對談,這個團體將成為一個交相支持的網路。 …
閱讀全文→
親愛的佛教朋友們:
1.在慶祝衛塞節之際,我們代表宗座宗教交談委員會呈上最溫馨的問候與最誠摯的祝賀;願這節慶帶給您們、您們的家人,以及您在世界各地的團體喜樂與平安。
2.今年〈衛塞節文告〉的啟發來自於2019年2月4日教宗方濟各與阿茲哈清真寺大伊瑪目泰耶伯在阿布達比簽署的文件,關於〈人類兄弟情誼──促進世界和平與共同生活〉,該文件呼籲世界各地人民要促進婦女和兒童的尊嚴。
3.耶穌和佛陀的教導提倡婦女的尊嚴。佛教與基督信仰都教導婦女和男性享有平等尊嚴,兩者在提昇婦女地位都扮演重要角色。
佛教徒與基督徒婦女為我們宗教的傳統和整個社會作出重大貢獻。另一方面,無可否認的是,婦女時常遭受歧視和虐待;有時,宗教典故用來描述婦女某種程度不如男性。
4.當今,侵害婦女和少女的暴力行為是個全球性問題,多達世界女性人口的三分之一遭受此害。戰爭衝突、衝突後以及流離失所的局勢更助長這樣的情況。婦女和少女特別容易受到人口販運和現代奴役現象的傷害,這些形式的暴行對她們的健康產生不利和往往造成不可逆的影響。消弭這不公正現象,就必須為年輕婦女和女孩提供受教育的機會,保障她們同工同酬,確保她們的繼承權和財產權得到承認,克服在政治情況、政府單位和決策過程代表性不足的問題,解決嫁妝等的不平現象。促進婦女的平等尊嚴和權利也應反映在宗教交談:更多的婦女需要在會議桌上占有一席之地,女性人數比起男性仍是極少數。
5.親愛的朋友們,需要採取緊急行動保護婦女,捍衛她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正如《人類兄弟情誼》該文件所指出的:「承認婦女受教育和就業的權利,並承認她們能行使公民權的自由,是一項基本要求。此外,必須努力使婦女擺脫違反其信仰和尊嚴原則的歷史和社會條件。還必須保護婦女免遭性剝削,不被視為商品或娛樂或經濟利益的物件。因此,必須結束所有詆毀婦女尊嚴的不人道和粗俗的做法。必須努力修改那些阻礙婦女充分享有其權利的法律。」
6.那些當權者和領導人肩負特殊責任,鼓勵其追隨者維護婦女和少女的尊嚴,捍衛她們的基本人權。我們同樣提醒我們的弟兄姊妹們注意性別意識形態本身所蘊藏的危險,這種意識形態否認男女之間的差異和互惠。
在促進婦女和少女的尊嚴和平等方面,我們期望能促進和保護婚姻、母親和家庭生活的制度。 …
閱讀全文→
教宗方濟各5月5日至7日訪問保加利亞和北馬其頓,5月6日在保加利亞拉科夫斯基主持彌撒時如此強調,「我們的身分證上這樣寫著:天主是我們的父親,耶穌是我們的長兄,教會是我們的家庭,我們是弟兄姊妹,我們的法律是愛。」在保加利亞拉科夫斯基的彌撒中,有245名從「玫瑰之鄉」各地前來的兒童初領聖體。教宗針對這件聖事展開講道,並在既定的講稿外,透過翻譯人員與孩子進行問答,要求他們牢記「基督徒身分證」上的內容,指出「我們的姓氏是基督徒」。
在孩子們初領聖體,也就是首次在聖體聖事中與耶穌相遇的美妙慶典中,或許有孩子會問:「我們怎能跟耶穌相遇呢?祂是好久以前的人物,後來死了埋在墳墓裡。」教宗闡明,「耶穌確實為拯救所有時代的人類,做了無比的愛的舉動。祂在墳墓裡3天後,天父使祂復活了;宗徒們和許多其他見證人親眼目睹祂活著,為此作擔保。此刻,耶穌活著並在這裡與我們同在,因此,今天我們能在聖體聖事中與祂相遇。我們無法以肉眼,卻能以信德的目光看見祂。」
在司鐸、要理教員、家人和團體的陪伴下,孩童們走在信仰的旅途上。教宗向孩子們解釋當天福音中的增餅奇蹟(參閱:若6:1-15),點出兒童在其中的角色:一個兒童有5個大麥餅和兩條魚(9節)。教宗對在場的孩子們說:「你們今天也同樣協助完成一個奇蹟,就是幫助我們所有在場的大人回憶起我們在聖體聖事中與耶穌的初次相遇,得以為那一天獻上感恩。」他也再次強調,「唯獨擁有赤子之心,奇蹟才會發生,因為孩子懂得分享、夢想、感謝、信賴,以及尊重他人」。
教宗接著說:「初領聖體意味著希望每天與耶穌更加緊密結合,增進與祂的友誼,並且渴望其他人也能品嘗到這份喜樂。上主需要你們,好能實現奇蹟,懷著祂的喜樂親近你們的許多朋友和家人。」
彌撒結束之際,兩名初領聖體的兒童向教宗獻上一封信函。在教宗收下信函的那一刻,聖堂的屋頂降下了美麗的花瓣雨,散落在教宗和孩子們身上,慶祝玫瑰之鄉的兒女從伯多祿繼承人手中初次領受基督聖體。
這是難忘的喜慶日子,身穿白衣的兒童在奉獻禮中載歌載舞,喜樂地領受聖體聖事。教宗鼓勵孩子說:「你們要時常懷著今天的熱情和喜悅祈禱。你們要記得,這是初領聖體、而非最後一次領聖體的聖事。你們要謹記,耶穌總是在等待你們。」
這行程將在聖教宗若望廿三世和加爾各答聖德蘭姆姆的啟迪下展開,也是教宗方濟各第29次國際牧靈訪問,方濟各教宗是到訪保加利亞的第2位教宗,第1位是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他曾於2002年訪問保加利亞;北馬其頓則將首次迎接一位教宗的到來。
教宗方濟各此行的3大重點,訪問保加利亞的格言:「和平於世」,顯然取自聖教宗若望廿三世的通諭,他曾在保加利亞擔任宗座視察員和代表達10年之久。訪問北馬其頓的格言:「你們小小的羊群,不要害怕!」與在北馬其頓小小的信友團體有關連,保加利亞的情況也如此。
教宗方濟各5月6日上午,亦探訪了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附近的一個難民中心。他在那裡問候了來自敘利亞和伊拉克的50位難民。他與這些孩子們在一起,使人意識到,教宗自他擔任伯多祿牧職以來,就言行一致地關注有需要幫助的人。他親近基督受苦的肢體,關懷社會邊緣人。以眼前的情況來説,就是這些來自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孩童。他們得到難民中心,尤其是明愛會的接納,並且能夠愉快地與教宗相遇。
這些孩子們把他們的圖畫贈送給了教宗,教宗非常重視這份禮物。教宗的探訪活動在孩童合唱團的歌聲中進行,這些孩童的年齡介於6歲至10歲之間。教宗贈送給難民中心一幅聖母像,這表明聖母瑪利亞以她的「母性之愛」臨在於一個有巨大痛苦但也有希望的地方,如同這個難民接待中心一樣。 …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