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頂端

分類:教會訊息

「光仁樂音 傳愛永續」

敬愛的貴賓您好!
音樂是讚美上主的最佳獻禮!光仁小學音樂班在民國52年成立,是全臺第一班,歷經近60年的時間,培養許多優秀人才!使用20多年的多功能階梯教室在曹裕瑢女士的捐款贊助重新整修,以嶄新的面貌傳承與延續音樂班創班的精神宗旨,並命名為「天樂廳」,意寓將美好的音樂傳達給天上的父!
109年1月3日(星期五)上午10時於光仁小學博愛樓六樓舉辦「天樂廳揭幕暨祈福禮」活動,並於下午7時於光仁中學懷仁館舉辦司代天神父紀念音樂會。
如蒙蒞臨,麻煩您在108年12月26日(星期四)前將下方的貴賓回條以傳真或E-mail或線上填寫方式回傳,以利學校為您安排座位。
誠摯邀請您
蒞臨 指導!主賜 平安!

天主教光仁小學 董事長  …

閱讀全文

耶穌誕生 愛臨人間

在《若望福音》以「那普照每人的真光,正在進入這世界」來描繪耶穌降生的喜樂,我們生活在此時此刻的台灣,面對世事的紛擾與人生的起伏,多麼渴望耶穌――真光的來臨與照耀,這是慶祝聖誕節的核心。
報佳音的歌聲,在聖誕節前於輔仁大學附設醫院的各樓層病房唱起了「台北的聖誕節,天空不下雪,但是我感覺到一種愛的力量,從天那端開始蔓延,我知道那是祢。」清純的年輕學子在一個又一個病房走動報佳音,唱起了充滿平安的歌聲,讓住院的病人感動地落淚,陪同引導的關懷志工也淚光閃閃。原來這些來自兩所高中的年輕學子,清純的臉龐帶著幾分羞澀,他們不企求任何回報,分成小組,到不同病房為病人與家屬唱聖歌,分送小禮物並為病人禱告,如同兩千年前誕生在馬槽的嬰孩耶穌,那份單純無條件的愛,一如溫柔的真光照耀了陰黯不安的心靈,安慰了病人,觸動了病人脆弱的心房。
聖誕節在台灣各地普遍慶祝,近十多年來已經成為一種新年前的節慶習俗與跨年活動連接。各大百貨公司或大商場,布置聖誕樹與各種美麗燈飾閃爍耀眼,各地政府機構、公司商店、餐廳或咖啡店都刻意裝飾,幼兒園、各地校園、大樓門廳也是如此,充滿節慶的氣氛,也有人說聖誕節幾乎成了另一個情人節。我們深深知道商業化的消費主義與迎合大眾口味的政府也在這節慶背後推上一大把,幾乎成為全民化、不放假的節日,各種活動、燦爛的燈飾與高聳多變化的聖誕樹,不再與基督徒的聖誕慶祝有直接關聯,絕大部分的慶祝,聖誕老人反而取代了降生的耶穌,是一個沒有耶穌的節。聖誕節的慶祝在娛樂化、習俗化的背後,人心卻埋藏著不少黑暗,包括極度競爭下的不安、追求效率與忙碌下的孤單、家庭及社會的疏離、與面對疾病的懼怕脆弱等,希冀藉此節日暫時祛除內心的不安,讓燦爛亮麗的燈飾一時掃除內在的黑暗,就如同熱鬧翻騰的競選造勢活動後,你我都心知肚明「換人做看看」常只是一張不知何時能兌現的政治支票;但一股永不死心的渴望仍然躁動著,盼望著真實的平安、無私的愛、美好的家庭關係、與安居樂業的渴求,這是耶穌在聖誕節要帶來的禮物,如同那一群在輔大醫院各病房走動的年輕學子,他們真實地來到病人面前,以真誠的容顏唱出清新平安的聖誕詩歌,安慰了備受煎熬的病人。
「全世界的盼望,寫在祢身上,從永遠到永遠,都要傳唱祢的降生,是為了我,是為了我們。」這首〈台北的聖誕節〉,就是教會慶祝的聖誕節,我們基督徒多麼幸福,靜臥馬槽中的耶穌聖嬰再次散發祂無私的愛,讓我們得以親近與領受。每一年的聖誕節慶祝救主的來臨――這道來自上天的真光,也慶祝我們的新生。

教宗方濟各《美妙的景象》宗座書函

有關聖誕馬槽的意義和重要價值

1.聖誕馬槽的美妙景象,為基督徒如此親切,從不止息地令人驚訝和讚歎。聖誕馬槽描寫耶穌的誕生,簡單和喜樂地宣報天主子降生成人的奧蹟。
耶穌誕生的場景就像活生生的福音,從《聖經》冉然升起。默觀聖誕故事時,我們被邀請踏上一段靈性旅程,又被天主的謙抑自下所吸引:祂為了與眾人會晤,而降生成人。我們體會到祂對我們的愛竟然如此偉大:以至祂成為我們當中的一員,為使我們能與祂成為一體。
藉此信函,我希望鼓勵大家繼續這美好的家庭傳統:在聖誕節前準備耶穌誕生的馬槽;也在工作場所、學校、醫院、監獄和巿中心廣場,繼續這習慣。豐富的想像力和創意,常常體現於各色各樣的材料,造出美麗小巧的傑作。我們自童年就從父母和祖父母學到這充滿歡樂的傳統,蘊含著民間熱心敬禮的豐富靈修。我希望這習慣永遠不會消失,且無論在哪裡式微了,都可以重新復興。
2.聖誕馬槽的起源,首先是根據福音所載,耶穌在白冷誕生的某些細節。聖史路加簡單的說:「瑪利亞便生了她的頭胎男兒,用襁褓裹起,放在馬槽裡,因為在客棧中為他們沒有地方。」(路2:7)因為耶穌躺在馬槽中,故此,耶穌誕生的場景,就稱作「馬槽」;拉丁文是praesepium(馬槽)。
天主子來到世上,躺在餵飼動物的「槽」。
乾草堆成了祂的第一張床,以揭示祂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若6:41)。聖奧思定和其他教父被這象徵所打動:「躺在馬槽裡,祂成了我們的食糧。」(《講道》189,4)事實上,耶穌誕生的場景,喚起耶穌生平的許多奧蹟,並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
讓我們回顧聖誕馬槽的起源:這是我們所熟悉的,我們要想像自己在義大利里蒂(Rieti)附近的小鎮格朝奧reccio)。聖方濟在1223 年11 月29日獲得教宗何諾三世(Honorius …

閱讀全文

打造免於宗教迫害恐懼的世界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以及美國的對華援助協會、傳統基金會、自由之家、國際宗教自由圓桌會議、宗教自由中心、共產主義受害者紀念基金會等8個團體,於5月30至31日,在新竹長老教會聖經學院,舉辦「台灣國際宗教自由論壇」。今年的主題是「迎接挑戰」,邀請世界各國的宗教領袖、政府代表和非政府組織代表,共同探討如何促進全球宗教自由,並針對中國、中亞、東南亞國家的宗教迫害,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案。與會人士呼籲國際社會,譴責世界各地侵害宗教自由的行動,強化宗教自由倡議網路,共同促進所有國家尊重人民選擇宗教信仰的自由。
蔡英文總統在開幕致詞強調:「對民主社會而言,尊重與包容多元的宗教至關重要,台灣將持續為世界宗教自由作出貢獻,台灣是印太區域宗教自由度最高的國家之一,這都是過去前輩流血流汗爭取而來的,我們願意把經驗分享給全世界。⋯⋯在中國,基督宗教的聚會被打壓、藏傳佛教受到嚴格管控、維吾爾族穆斯林甚至被送進『再教育營』等,這都需要國際社會共同關切和聲援。我們必須拿出道德勇氣,和宗教上受到壓迫的人們站在一起。」
美國在台協會酈英傑處長說:「我在1978年第一次接觸台灣,是一名傳教士,很適合現在來表彰與推廣台灣的宗教自由。」達賴喇嘛雖未出席論壇,特別致函表達對台灣的祝福:「宗教自由是基本人權,人人皆有權感到幸福,而幸福必須建立在人權的基礎上。看到台灣民主之堅實,法律對人權之保障,感到很欣慰。世人皆有選擇宗教信仰的自由,一旦決定了精神歸依的方向,就應落實在生活中,讓宗教帶來心靈的平靜,帶來和平的曙光。」
我在5月30日下午,前往聆聽「中國對新疆維吾爾族和西藏圖博人的宗教迫害與種族鎮壓」的專題報告。
6月1日上午,又參加該論壇記者會,代表政府感謝這些積極捍衛人權、關心宗教自由的國內外民間團體和人士,不僅分享台灣捍衛宗教自由的經驗,並且商議解決宗教迫害的有效行動方案。我也呼籲台灣人民要與世界上愛好自由、具有宗教心和慈悲心的人士合作,更要和受到專制政權壓迫、被剝奪宗教自由的人民站在一起,努力打造一個「免於宗教迫害恐懼」的世界。當越多人民生活免於恐懼時,國家就會越安定、越和平、越繁榮。希望中國和其他仍在迫害宗教的國家,可以理解這個道理,並具體展現對宗教信仰的包容,以及對國家治理的自信。


主耶穌基督教導我們「應當全心、全靈、全力、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並愛近人如你自己。」(路10:27)更要我們特別照顧最小弟兄的需要,祂說:「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印度加爾各答的聖德蘭姆姆曾經說過:「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在世界上的許多角落,宗教自由依然受到威脅與迫害的今天,我們不該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該努力為生活在宗教迫害恐懼中的人們,爭取完全的宗教自由!主耶穌基督說過:「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瑪5:7-10)

天主是活人的天主,不是死人的天主!

在《路加福音》20章記載,耶穌在宣講天國福音時,聽眾中有熱心團體叫撒杜塞人,提出《舊約》中梅瑟給猶太人的教導,作為質疑耶穌有關死後復活的真理,還以7個弟兄娶過同一個婦人為例,來回擊天國已經臨在的喜訊。
耶穌的回答就是經典,聽眾完全口服心服,耶穌說:「今世之子也娶也嫁;但那堪得來世,及堪當由死者中復活的人,他們也不娶,也不嫁;甚至他們也不能再死,因為他們相似天使;他們既是復活之子,也就是天主之子。」(路20:34-36)
在世界末日來臨時,就是基督救贖工程,完全圓滿實現的時刻,自古至今所有死去的人,都將復活起來,靈魂肉身再度結合,以穿白衣成為新人的姿態,進入新天新地的永恆國度,復活之後的生命,得稱為天主的子女,已經止於至善境界,有資格享受圓融的「神人」生命。

否認復活,就是否認生命價值,也直接否認了天主,因為天主是生命本身,是全真、全善、全美、全聖的生命,天主創造了宇宙萬物,所有活躍在大自然舞台上的動植物,無論何種鳥獸蟲魚,都在聖神內分享了天主豐盛的生命,而人類的尊貴,是天主以祂的肖像所造,又得到天主的祝福,使我們能生育繁殖、充滿大地、治理大地,這個許諾和恩寵已經應驗了,是由基督的死亡、復活和聖神降臨所得來的生命尊嚴,這個福分在人間已經兩千餘年了,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猶太人只遵從梅瑟的教導,法律和先知是他們的護身符;但是,經過歲月的演變和更迭,他們只是緊抓住了表面文字,卻忽略了其中的主旨和精神,也讀不懂天主陸續傳達出來的旨意,接著,耶穌的苦口婆心循循教導,也沒有打開他們「自我封閉」的硬心腸,是因為對天主已有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無法拉近天主和降生成人聖子耶穌之間的落差,缺少聖神的生命,就會阻擋了他們的視界,否認復活就成了「自我設限」的結果。
耶穌以猶太人最敬重的梅瑟所說的,回覆撒杜塞人:「至論死者復活,梅瑟已在荊棘篇中指明了:他稱上主為亞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及雅各伯的天主。他不是死人的,而是活人的天主:所有的人為他都是生活的」(路20:36-38)最擲地有聲的話,無論多麼有理性思考的人,都不能加以反駁的。
聖保祿宗徒在《厄弗所書》第4章對應的很好,他要我們脫去照從前生活的舊人,在心思念慮上要改換一新,基督是生命,人如同衣服,因此必須穿上基督成為新人,才可去建樹基督的身體,這樣,就不會與天主的生命隔絕了,而是具有真實的正義和聖善的新人。
我們需要找點時間,沈靜下來默思冥想,閱讀《聖經》作為祈禱,耶穌的教導就是我們信仰的泉源和核心,祂所說的話都是生命的明燈,照亮並指引我們走向真理之路,祂以自己的生命作祭獻犧牲,為我們卑微的人類,賺得了新生命,在聖神內的美好生命,這樣的神聖價值,我們豈能不珍惜呢?

天主教之聲 遍地開花-嘉義教區「就是i廣播」

在《創世紀》第11章中,諾厄的後裔欲在巴貝耳建立摩天塔,天主在那裡混亂了全地的語言,《聖經》中的描述:「以上這些人按他們的出身和國籍,都是諾厄子孫的家族;洪水以後,地上的民族都是由他們分出來的。」(創10:32)「當時全世界只有一種語言和一樣的話。當人們由東方遷移的時候,在史納爾地方找到了一塊平原,就在那裡住下了。他們彼此說:『來,我們做磚,用火燒透。』

他們遂拿磚當石,拿瀝青代灰泥。然後彼此說:『來,讓我們建造一城一塔,塔頂摩天,好給我們作紀念,免得我們在全地面上分散了!』上主遂下來,要看看世人所造的城和塔。上主說:『看,他們都是一個民族,都說一樣的語言。
他們如今就開始做這事,以後他們所想做的,就沒有不成功的了。來,我們下去,混亂他們的語言,使他們彼此語言不通。』於是上主將他們分散到全地面,他們遂停止建造那城。為此人稱那地為「巴貝耳」,因為上主在那裡混亂了全地的語言,且從那裡將他們分散到全地面。」(創11:1-9)因著語言各異,傳播變得困難,翻譯與各種語言紀錄應運而生;福音的傳播也是如此,不因語言多元而中止。
在嘉義教區雲林牧靈區,便有一群投身廣播福傳的天主教教友,已在座落於虎尾鎮的民間廣播電台,耕耘長達19年,之前由廖文通爵士及已過世的王武雄老師開始經營於神農電台每周日下午4-5時的1個小時的台語福傳節目《美麗人生》,後續由廖爵士指導、蕭永從弟兄接棒的「福傳廣播小組」召集斗六堂、西螺堂與饒平堂等3個堂區的15位兄姊,合作撐起這個福傳節目,從撰寫廣播稿、邀請見證分享員、錄製到播出,皆由這群可愛可敬的教友分工合作完成。目前節目已播出900多集,明年5月即將達播滿1000集的重大里程碑,他們戮力於傳播主愛,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唯有依賴天主的助佑,否則一切都可能成為泡影。
這一輪嘉義教區媒體福傳的轉型精進工作,開展於去年9月29-30日的「影音媒體福傳研習會」,且是從《美麗人生》廣播小組發想,經教區呂嘉茵秘書用心的規畫籌備,並邀請到亞洲真理電台的中文部鍾瑪竇主任、節目企畫謝蓉倩老師及節目導播陳仕良老師指導我們影音收集及運用的各種技巧與重點,重要的啟始點就這樣成了,也造就了「嘉義教區影音製作群組」的成立,指導老師們也在群組中持續給予我們鼓勵指導與重點提示。
今年8月24-25日嘉義教區與天主教之聲傳播協會合作舉辦「就是i廣播」研習會,再次邀請到陳仕良老師指導,利用神農電台播音室、附近的虎尾鎮耶穌聖心堂的研討室、嘉義輔仁中學旁的聖言會會院的研討室及其小型影音錄影棚,為《美麗人生》廣播小組注入更新觀念與技巧的活水,也將1小時固定形式的廣播節目,轉型為多樣化節目,區分為4個單元,即:1.生活心情故事;2.福音、教會訓導:3.身心靈健康;4.聖人故事、神學小百科或生活見證分享,同時也成立了「嘉義教區神農電台廣播福傳群組」,讓學員與老師在例行工作中,有持續互動與指導的機會。
方言與認知的隔閡,的確會影響褔音的傳播,我們欣見在《聖經》中所描述的情景:「五旬節日一到,眾人都聚集一處。忽然,從天上來了一陣響聲,好像暴風颳來,充滿了他們所在的全座房屋。有些散開好像火的舌頭,停留在他們每人頭上,眾人都充滿了聖神,照聖神賜給他們的話,說起外方話來。那時,居住在耶路撒冷的,有從天下各國來的虔誠的猶太人。這聲音一響,就聚來了許多人,都倉皇失措,因為人人都聽見他們說自己的方言。」(宗2:1-6)在耶穌復活升天後,教會建立之初,聖母與耶穌的眾宗徒們在一起同心合意地專務祈禱時,聖神降臨於他們中間,使每位門徒都得到了說方言的能力,與「走出去」福傳的勇氣。
在現今的社會中,語言翻譯機或許漸盛行,但在貧富間、年齡階層間、職業或政治理念間的隔閡與阻礙不減反增,我們以「就是愛廣播、愛福傳」的態度,來達到與一般社會接軌的目標。

台灣福傳的新思維與挑戰:教會的革新與跨越

即將於2020年召開的全國牧靈福傳大會,中心委員會及與籌備小組已如火如荼地進行,預訂於明年8月在輔仁大學隆重展開,大會將以三個方向進行:1.檢討;2.成長;3.發展。距離1988年舉行的「天主教福音傳播大會」和2001年舉辦的「新世紀新福傳」兩次大會至今事隔多年,而台灣的政治、社會與教會環境丕變,如去年中梵簽訂主教任命臨時協議、台灣通過同婚法等,惟台灣的牧靈與福傳問題依舊,因此這次的大會,能否具備新思維帶動教會的革新與跨越,格外令人引頸期待。


最令人焦急的是台灣福傳績效不彰,教友人數不增反減,由40年前的30萬人,降到目前的22萬7279人(《2017台灣天主教手冊》統計)台灣的牧靈福傳問題在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已經過無數次的會議討論,論述甚多,但是教友人數卻越來越少,因此,本人針對相關問題的解方提出以下的淺見,就教於大家。
1.降低領洗門檻:我們教會不夠開放,入教門檻太高,時間拖延太長,過於封閉且不夠接地氣,從總統候選人只拜廟而不拜訪天主堂即可見一斑。我們要配合工商社會數位化與國際化的腳步,效法伯多祿一天讓3000人受洗入教的精神(參閱宗2:37-41),找出各種可行方法積極傳教,亦可參考基督教的做法,減化領洗基本門檻,方便教友帶領親友聽道理受洗入教,使教友人數快速增加乃當務之急。
2.調整教區結構:因為「聖統制」以主教為牧首,而台灣並不大,教友也不多,就分成七個教區,資源整合不易,可考慮分北、中、南、東4個教區或只設一個台灣教區,由總主教為牧首,餘分區設置若干總鐸區,由不同主教主持,這種改變當然需要有主教團的共識及教廷的同意。透過教區結構的調整,強化主教團秘書處的人力與功能,不只可以更有效地整合與分配資源,有利於牧靈福傳工作的推展,更可加強教區、鐸區與堂區聖職人員的互動與溝通,同時可更有效地協助解決神職人員的福傳困境與安養等問題。
3.培訓教友福傳:重新定義「教友時代來臨」的真諦、界限與分際,讓更多有志教友接受訓練,以協助傳教。台灣只有618位神父,其中本國籍221位,外國籍有397位,共同管轄379個堂區及283個兼管區的662個堂口;神父天天忙於做彌撒、主持聖事及諸多堂務,每個堂區實在需要主動邀請教友清楚地付予具體的福傳工作,並釐清權限,使教友有意願福傳或擔任終身執事、傳教員等職務,展現具體福傳成效。
目前全台灣只有143位傳教員(男44位、女98位),人數明顯不足。此外,全台約有1080位修女(本籍696位、外籍384位),各修會應依其個別性向、專長與適合度分派工作,加入福傳行列。
4.經營堂區管理:建立全國教友遷移登記系統,找回失聯教友,設定年度慕道班及受洗人數指標(KPI),每年定期舉行檢討,神父與教友們一起努力衝刺。
5.建立督導機制:由教會各職司督導單位負責,全面盤點並檢視各基金會與善會的組織及功能,必要時進行定期業務評鑑,以充分發揮其牧靈與福傳的功能;同時展開募款、籌措經費,組訓人力,善用各種傳統與新媒體做福傳。
6.擬訂研討方向:大會討論方式分政策、戰略與戰術三個層次,以研究解決議題方案為主軸,最後彙整成一份完整的《台灣牧靈福傳10年(2020-2030)計畫書》為結果;各教區設置牧靈福傳處,負責計畫的執行管考,定期舉行檢討與共識營,此後固定每隔10年舉行一次全國牧靈福傳大會,以做全盤檢視。
展望2020年全國牧靈福傳大會,能為台灣天主教會擬訂具體可行且承先啟後的牧靈福傳10年計畫,找出劃時代的突破性作法,使教會革新與跨越,將行動方案逐一付諸實行。祈求上主降福我們,福臨中華,聖教廣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