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福利部於2019年1月6日正式實施《病人自主權利法》(以下簡稱《病主法》)。該法預立醫療決定書中提供兩種醫療照護方式「維持生命治療」及「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這兩種醫療照護方式的倫理評估十分不同,首先我們先評估「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接下來再評估「維持生命治療」。
關於「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病主法》預立醫療決定書的醫療照護方式列出4個意願選項提供民眾勾選,此4個選項如下:1.我不希望接受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2.我希望在(一段時間內)接受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的嘗試,之後請停止;但本人或醫療委任代理人得於該期間內,隨時表達停止的意願;3.如果我已經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由我的醫療委任代理人代為決定;4.我希望接受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民眾勾選、簽署並註記在健保卡之後,一旦經醫師確診為末期病人,或不可逆轉之昏迷、或永久植物人狀態、或極重度失智、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疾病狀況,醫院即可根據該法第14條「醫療機構或醫師得依其預立醫療決定終止、撤除或不施行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之全部或一部」,然病人因缺乏生存基本的水分和養分而死亡,而非因本身的疾病而死,此舉已造成該為而不為之的被動安樂死。為何執行此選項為被動安樂死?說明如下:
1.水分和養分為人類基本生存所需之物,不能因為提倡拒絕醫療權而將其歸為治療項目。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95年頒布的《生命的福音》宗座通諭第65號明確指出,醫院必須提供病人水分和養分這兩樣基本生存之物。
2.水分和養分的要求適用於以下臨床病人:末期、不可逆轉之昏迷、永久植物人狀態、極重度失智、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疾病狀況(目前已公告11種罕見疾病:多發性系統萎縮症、裘馨氏肌肉失養症、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泡症、亨丁頓氏舞蹈症、肢帶型肌失養症、Nemaline 線狀肌肉病變、脊髓小腦退化性動作協調障礙、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囊狀纖維化症、原發性肺動脈高壓,衛福部日後將陸續公告其他種類罕見疾病),一般情況下,這些病人並非處於瀕死狀態(瀕死定義見以下6)。
3.美國主教團曾去信教廷徵詢是否提供病人水分和養分的問題,信理部明確回應醫院必須給予,即使是人工方式亦屬必要處置。
4.不提供水分和養分,即使連人工方式亦不給予以致病人死亡,根據天主教會的教導,此即被動安樂死。
5.病人消化系統若失去功能,不再能接受食物或水分,就不需要強迫給予,也不需要長期使用靜脈注射。
6.若病人只剩數日或數小時生命,此為瀕死狀態(請注意!病人情況確定為瀕死而非末期,dying condition …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