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頂端

作者歸檔:chang assisi

教宗呼籲捍衛生命人權

教宗方濟各9月25日透過視頻訊息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發表講話,教宗以「我們想要的未來,我們需要的聯合國:重申我們對多邊主義的集體承諾」為題,呼籲眾人團結互助,採取具體行動,援助移民和難民。他也驚訝於有人輕易地以墮胎等方式拒絕人類生存權,因此,要求眾人大力促進兒童與婦女的權益。
教宗談及人類眼前的重大危機——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它不僅導致許多人喪失性命,也讓人開始懷疑「我們的經濟、健康和社會體系。」然而,危機就是轉機,教宗指出,我們面前有兩條路可以選擇:第一條路是「鞏固多邊主義」,藉以表達「全球再次共同負起責任的意識,奠基於正義的團結互助,並能達成人類大家庭的和平與團結,這是天主對世人的計畫」;第二條路則是「強調自給自足、國族主義、保護主義和個人主義,排斥貧困弱小者」。後者,當然會對整個團體不利。
為此,教宗在聯合國大會上再次向政治領袖發出呼籲,以確保人人都能接種新冠病毒疫苗。教宗說:

「如果一定要偏愛某個人,就請偏愛最貧窮、最脆弱的人,那些經常被歧視的人,因為他們既沒有權勢,也沒有經濟資源。」

眼下的危機也顯示出,「團結互助不該只是空談」,並且要避免陷入「任何踰越我們自然限度的誘惑」。在探討複雜的人工智能議題時,也要小心謹慎。教宗將目光轉向兒童,他們在新冠疫情中受害極深:兒童受虐待、兒童色情案件大幅增加,數百萬名孩子目前無法返回學校上課,世界許多地方發生童工剝削、虐待和營養不良的風險提高。教宗悲痛地說:「某些國家和國際組織把墮胎也當成一種所謂的『基本服務』來推廣,將它列為應對全球疫情的人道救援方案。有些人如此簡單方便地否認人類生命的存在,這情況令人心生不安。」教宗呼籲民政當局,格外關注那些基本人權和尊嚴遭到否認的孩童。
從孩童談到家庭,教宗引用《世界人權宣言》強調,「家庭是天然的和基本的社會單元」。然而,「家庭往往是意識型態殖民形式的受害者,因而被削弱,造成許多家庭成員,特別是最脆弱的青年和年長者,感到孤苦無依、缺乏根基。家庭的崩毀反映在社會的支離破碎上,阻撓我們抵禦共同敵人的種種努力。」
其中一個與家庭息息相關的奮鬥目標,即為增進婦女的權益。今年適逢北京世界婦女大會25周年,教宗指出,儘管不少婦女現在於社會各層級承擔重責大任、貢獻己力、促進公益,但還有許多婦女仍然落於人後,成為奴役、販運、暴力、剝削等惡行的受害者。教宗向這些不幸的婦女表達「友愛關懷」,並呼籲眾人「更堅決地打擊這些危害婦女和全人類的可憎行徑。」除此之外,教宗也談及此刻到處瀰漫的「不信任氣氛」,以及隨之而來的加強軍備。教宗表示,我們必須摒棄「有武器就安全」的邏輯。「這邏輯只會增加軍火產業的利潤,加深人與人之間、人民與人民之間的不信任和恐懼氣氛。」因此,應當支持有關解除核武器等重要的國際法律文件。教宗對即將召開的《核武禁擴條約》締約國審議大會深具信心。

教宗期勉聯合國做個「更有效地締造和平的國際工坊」。換言之,「安理會成員,尤其是常任理事國,應當更團結、更堅毅地採取行動」。同時,教宗也籲請放鬆國際制裁,因為制裁導致若干國家很難為自己的國民提供足夠的支援。
面對種種危機,國際社會曾經許下宏大承諾,通過了《全球移民契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等目標,可是由於「缺乏所需的政治支持」,所以諾言至今沒有實現。教宗回憶起,他5年前親臨聯合國大會發言時,現場洋溢著「真正活潑的多邊主義」。然而,此刻眾人「必須誠實地承認,儘管取得了某些進展,但是國際社會大大表現出自己無法信守5年前做出的承諾」。
以環境危機為例,亞馬遜流域及當地原住民的處境令人擔憂。而「環境危機與社會危機密不可分,需要以整體的對策來打擊貧窮和排斥現象。」無論如何,教宗表明,「聖座將持續善盡本分。為此,教宗近日批准了《蒙特利爾議定書基加利修正案》,以此作為聖座承諾照料我們共同家園的具體記號。」 …

閱讀全文

2020/09/22(二)~10/20(二)《聖言之光》鮑博畫展

開幕茶會|2020.09.22(二)中午12:30

展覽期間|2020.09.22(二)~10.20(二) Mon.~Fri. 9:00-16:00、Sat.9:00-12:00

主辦單位|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

展覽地點|輔大醫院一樓公益人文空間(新北市泰山區貴子路69號)

本次展出鮑博(Francisco Borboa)之作品將舉行義賣,藝術家將捐助部分所得予輔大醫院兒少保護暨家庭暴力性侵害防治中心,作為該中心相關業務推展之用,共同為傳揚耶穌基督的愛與慈悲而努力。
這是一場充滿聖言與愛的光之藝術饗宴,期待您以朝聖般的心情,與我們共同開啟這扇藝術大門。

 

「疫情裡共同創造和平」國際和平日祈禱會,9月25日歡迎共同參與!

活動:「疫情裡共同創造和平」國際和平日祈禱會
時間:2020年9月25日(五) 19:30~21:30
地點:輔仁大學淨心堂 (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備註:因應防疫,參與活動請自備並配戴口罩)

台灣天主教會響應國際和平日的訴求,特別舉行本次祈禱會,主題為「疫情裡共同創造和平」“Shaping Peace Together in …

閱讀全文

普世同慶地球禧年 力行生態歸依

全世界的基督徒9月1日舉行「照料受造界祈禱日」,從當天起開始慶祝「受造界時期」,直到10月4日亞西西聖方濟慶日為止。教宗方濟各9月1日發表文告,表明全體基督徒在這段時期應更加信賴造物主,以祈禱和行動保護共同家園。
「受造界時期」正在成為大公運動的創舉。今年慶祝受造界時期的主題為「地球禧年」,紀念發起「地球日」50周年,教宗提到,禧年在《聖經》中是一段神聖的時期,叫人牢記、回歸、安息、恢復和喜樂。禧年讓我們牢記受造界的原始聖召是成為愛的團體,唯有與造物主、弟兄姊妹和所有居住在同一個家園中的受造物維繫關係,我們才能生存。

「世上一切皆互相聯繫,若要對他人實踐友愛、公義和忠信,我們一方面要真心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方面要維繫與大自然的關係,兩者密不可分。」(《願祢受讚頌》,70號)因為若不與造物主平安相處,就無法與受造界和諧地生活。我們更要重新思考他人,尤其是窮人和較為脆弱的人。
法國一個環保專家團體9月3日上午則至梵蒂岡晉見教宗方濟各,教宗與他們促膝談心時強調,在重視與大自然關係的課題上,我們需要一段歸依的路程;我們都是唯一人類大家庭的成員,蒙召在一個共同的家園中生活,也一起經歷了環境退化的現象。他樂見生態議題日漸成為各個層面的思考方式,開始影響著政治和經濟選擇,但仍憂心行動過於緩慢,甚至倒退。
教宗指出,疫情將我們引到一個岔口,我們必須善用這個決定性的時刻,結束不必要和具摧毀力的活動及目的,培養價值、關係和有延續性的項目。我們必須審視我們在使用能源、消費、運輸和飲食上的習慣。必須從經濟中消除不必要和有害的因素,創造富有成果的貿易、商品生產和運輸方式。
教宗強調,《聖經》教導我們,世界的誕生不是出於混亂或偶然,而是源自天主的決定。天主基於愛,不斷賦予世界生命,宇宙是美善的,默觀宇宙讓我們隱約看到造物主的美善和無窮的仁慈。每個受造物,即使是最短暫的受造物,都是天父關愛的對象;天主恩賜每個受造物在世界上享有的一席。

教宗也向法國環保專家團體作了個人見證,講述了他在環保議題上的「歸依」路程。教宗當年在巴西的阿帕雷西達為拉丁美洲主教團委員會工作時,並不重視來自亞馬遜地區的提議,認為這些建議與福傳並不相干。他在2006年如此認為,但在2015年卻頒布了《願祢受讚頌》通諭。教宗指出,自己經歷了一段歸依的路程,明白了生態問題。我們必須努力,讓每個人都有這段歸依的路程。
教宗說,生態歸依的含義在於改變對原住民注視的目光,瞭解他們關於美好生活的智慧。美好生活並非在甜蜜中一事無成,美好生活乃是與受造界和諧共處。我們喪失了美好生活的智慧,原住民則把這扇敞開的大門帶給我們。教宗提到,加拿大西部原住民的一些長者埋怨說,他們的孫輩去城市接受現代事物,卻忘記了自己的根基。教宗說:「忘記根基不僅對原住民,也對當代文化是一場悲劇」,因為人們如今失去了在思考、感受和行動之間的和諧,必須「在溫柔和疼愛、保護環境的能力上」下工夫,這個能力使我們在和諧中生活,回歸於人類生態環境。

教宗重申天主教會為保護共同家園做出的努力,即使教會沒有已經準備好的解決之道,也不忽視所涉及的技術、經濟和政治上的困難。教會願意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尤其注重良知的培育,促進一種深刻和持久的生態歸依。教宗說,信仰給基督徒提供極大的理由來保護大自然和較脆弱的弟兄姊妹。因此,在信仰與科學之間能增進富有成果的對話。
人類的任務是尊重天主的奇工妙化和管理大自然,以及大自然提供的一切,卻絕不可認為自己是絕對的主人。正如福音的精神所提醒的,人類蒙召在正義、和平及友愛的和諧中生活在世界上,但如果為了自己的利益虐待大自然,和諧就被破壞,就會出現嚴重的不平等、不公和痛苦。正是這些因素促使人類一方面摧毀物種和掠奪自然資源,另一方面利用貧困,濫用婦女和兒童的勞動、推翻家庭體系、不再尊重人從受孕直到自然死亡的生命權利。 …

閱讀全文

憶起幸福 線上失智關懷影展

隨著台灣老年人口的比例大幅增加,高齡化社會已成為重大議題,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資料顯示,推估台灣十年後民國120年)的失智人口將超過46萬人,屆時每100人之中就有2位罹患失智症;但當遺忘成為日常,陌生取代記憶時,失智患者與他們的家人又該以何種態度面對失智問題,南山人壽希望透過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合作,讓大眾藉由觀賞影片,從中了解失智、面對失智並試著與失智共舞,持續活出生命的精彩。

為協助失智關懷教育推廣,影片瀏覽次數達10萬,南山人壽將捐款新台幣50萬元予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

活動訊息:

https://www.nanshanlife.com.tw/public_promotion/event/DementiaCareFilmFestival/index.html

 

天主教堂區歷史影跡與地方宗教文史

『中華南懷仁文化交流協會』為研究與促進宗教交流,特別在今年下半年進行一項學理兼田野參訪之活動:

活動名稱: 『天主教堂區歷史影跡與地方宗教文史』

主辦單位:中華南懷仁文化交流協會

活動日期:從109年9月16 日至12月30日止(週三)
總共有2次課程與6次實地尋訪行程。

活動內容與主講者:
本協會特別邀請專長於教會歷史研究的古偉瀛教授(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系主任、現任臺灣大學名譽教授)擔任主講人與實地導覽,從歷史及文獻上認識我們周遭的天主教堂,探討其當初成立的背景及環境,以及成立後發展迄今的情況;同時,另邀請專業於在地文史導遊的譚莉達老師,介紹各地方廟宇以及附近之文化景點。本協會期望藉由此活動,啟發參與者對於跨宗教領域與傳統文化習俗之興趣。

活動費用為每人3,000元;四人同行,每人2,600元(含午餐、使用導覽耳機;不含交通費)。有興趣參與者可以選擇進入南懷仁基金會/焦點訊息或最新消息http://www.verbiestfoundation.org詳閱課程內容與參訪地點之相關訊息。 …

閱讀全文

教宗:不要害怕!為勇敢與愛作見證

教宗方濟各6月21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念三鐘經前的講話,省思了主日福音耶穌所說「不要害怕!」(參閱瑪10:26-33),因為天主眷顧我們。教宗闡述門徒們要面對的三種具體處境。首先是「敵意」:有些人「想要讓天主聖言默不作聲,或者迫使宣講者沉默不語」,為此,耶穌鼓勵門徒坦然地公開宣講。
耶穌也告誡門徒們將面對粗暴的迫害。教宗表示,「耶穌的這番預言在各個時代都實現」,即使今天,世界各地仍有許多基督徒遭到迫害;「他們懷著愛為福音受苦,是我們當代的殉道者。」然而基督的門徒們「唯一要害怕的是失去天賜的恩典、與天主的親近和友誼,以及拒絕按照福音勸諭生活,從而導致道德淪喪;此乃罪的效果。」
此外,門徒們有時會感受到「天主捨棄了自己」。事實上,連耶穌也曾在橄欖園和十字架上,感受到被天父所遺棄。有時候,我們會感受到神枯,但就算是在這種處境中,也別害怕,卻要知道「天主把門徒們的生命牢牢地握在手中,祂愛我們並守護著我們!天父眷顧我們,我們在祂眼中無比珍貴。重要的是信德見證的膽量、勇氣:『在人前承認耶穌』,一邊前行,一邊行善。」
教宗方濟各6月20日上午在梵蒂岡接見了為愛作見證的一群人,他們是義大利北部倫巴第大區的行政長官、教會代表以及醫護人員,(見上圖)教宗向他們捨己為人的英勇工作致以感謝。倫巴第大區因疫情而患病及死亡人數一直高居義大利首位;教宗感激他們在第一線的熱忱、英勇服務,並稱他們是「人性溫暖人心的可見記號」;許多醫護人員因而不幸殉職,我們滿懷感激地在祈禱中紀念他們。」醫護人員「可靠又慷慨的臨在,是病人和家屬的依靠」,尤其是在家屬無法探望摯愛的情況下。這些家屬「幾乎把醫護人員視為家人」,因為醫護人員兼備專業能力和具體表達愛的關懷,見證了天主親近受苦者;他們雖不大張旗鼓,卻「締造了關懷與溫柔的文化」。
教宗籲請尊重病患和眾多亡者的苦難,不可忘記年長者的生命經驗,卻要眾人同心協力締造未來。
這必須「從無數個慷慨且不求回報的愛的見證出發,這些見證在人們的意識和社會的架構裡留下了不可抹滅的印記,叫人看到我們多麼需要親近、照顧和犧牲,以滋養友愛,促進人民和睦共處。」在走出這場危機時,才能在精神和道德上更加強健!這取決於我們人人的意識和責任感,而且不只如此,還需要在天主的恩寵下萬眾一心。
此外,身為信徒,我們還要見證出天主沒有捨棄我們,並且在基督內給現況和我們的侷限賦予意義。在基督的助祐下,我們得以面對最艱難的考驗。教宗強調,天主創造我們是為了共融與友愛,我們必須小心謹慎,在危機過後,不要再回
到唯我獨尊的幻想中。在疫情最危急的時刻,「人們各自祈禱,或與家人一起祈禱,包括透過媒體,在精神上彼此相連,體驗到上主的擁抱超過空間的限制;眾司鐸的牧靈熱忱和創意十足的關懷,幫助人們繼續走信仰之路,而非孤獨地面對痛苦和恐懼。」

教宗讚賞許多司鐸發揮使徒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與子民同在,殷切地分享:他們是天主臨在於此、安慰人心的記號。在極困難及悲痛萬分的處境中,能夠成熟以對,創意無限,因為他們在子民面前作出了「勇敢與愛」的見證。